真抓实干 基层新实践新探索(新春走基层)

发布时间:2024-09-15 20:24:00 来源: sp20240915

  山东省费县,农民在岩坡大集上经营特色小吃。   本报记者 雷 声摄

  江苏省海安市,市民在选购节庆饰品。   翟慧勇摄(人民视觉)

  河北省唐山市,市民在挑选“福”字。   朱大勇摄(人民视觉)

  北京门头沟区保障农村地区供暖——

  温暖过冬  喜迎新春

  本报记者  王  洲

  寒风阵阵,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。走进村民李秀娟的家里,记者立刻暖和起来。2022年村里煤改电后,她家装上了空气源热泵,摸摸餐桌边的暖气片,寒气顿消。“这个设备性能很好,现在过冬更舒心了。”李秀娟说。

  舒心源自各方的关心。去年9月份,当地政府就联系空气源热泵厂家,对全村取暖设备进行巡检、维修、更换,并在供暖季开始前提前完工。去年,北京市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保障农村地区温暖过冬的工作方案,明确对一些取暖设备的维修等情况进行补贴。

  “我家的空气源热泵去年坏过一次,维修完没几天,政府的补贴款就到账了。”李秀娟很满意。谈到新年愿望,她脱口而出:“搬新村、住新居。”

  她口中的“新村”位于老村的东南侧。去年,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,门头沟区决定对沿河口村实行整体易地安置。去年11月底,安置房建设开工,如今一座座二层小楼已经盖好。“这些房屋是装配式模块房,经过拼装就可以很快投入使用,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冬季施工的限制条件,还具有抗震、防水、保温等特点。”沿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唐巨轮介绍。

  今年1月底,房屋建设、外立面装修完工,安置房由建设单位交付到村,这两天,已经有几户村民搬了进去。斋堂镇党委书记晋卫华介绍,今年5月1日前,全村96户村民有望全部搬进新居。

  “新房分上下两层,之前看过样板房,很敞亮。我们全家都盼着能早点搬到新家去!”李秀娟最近一直在盘算装修的事,“新房铺设地暖还是安装壁挂式暖气,全家还在商量。不管选哪个,家里的日子只会一天更比一天好。”

  

  山西高平市盘活古建筑——

  传统村落  转型发展

  本报记者  付明丽

  红春联、红灯笼、红标牌……行走在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,花灯点亮村庄,造型别致,流光溢彩。

  苏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村里25处明清古院落和穿村而过的晋豫古道,见证了它曾经的繁华。

  这两年,高平市重点建设高铁新区,距离高铁站仅1公里的苏庄村迎来发展新机遇。

  2021年以来,苏庄村通过租赁、村集体经济入股等形式,盘活古建筑,古院落变成银饰博物馆、剧场等场所。

  “村里开发老房子,我全力支持。”春明院原来的主人、老党员侯春明带头腾出房子,前几天听说花灯搭起来了,他带着老伴、孙子专门回来一趟,“老院子还在,就有一份念想。”

  村民武永锋家的院子是一座两进四合院,以前住了6户人家,后来陆续搬走,只剩下他的父母,院子里坑坑洼洼,显得有些破旧。

  院子修好后,改成演艺剧场,取名永顺堂。景区从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中取材,创作同名实景剧。首演那天,武永锋进到院子里上下打量,院子的格局没有变,铁门花、旧门牌也都在,尘封多年的石碾子成了置景道具,“老院子又热闹起来。”

  “开发苏庄村,落脚点是让老百姓增收。”苏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磊介绍,村里分类建立劳务人才库,开展技能培训